⊙本报特派记者 李丹
北京时间29日晚,奥运会女子举重53公斤级的A组比赛在伦敦ExCeL展览中心进行。在运动员板上的国旗中,却看不到中国国旗———唯一一个中国参赛选手周俊加油因为报名成绩靠后而被分在了B组。
但当运动员出场的时候,却有一个熟悉的面孔: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祖尔菲亚加油让现场中国记者眼睛一亮。“这好像是一名湖南的运动员啊!”在现场,不知道是谁这样用中文说道。而祖尔菲亚最终帮助哈萨克斯坦获得了本届比赛的第一块金牌,而且随后就在后台接到哈萨克斯坦总统打来的祝贺电话。
这块金牌背后,留给国人太多疑问:祖尔菲亚为何会为他国征战?为何中国这个项目几乎主动放弃?为何这块金牌还牵动着中国人的心?
经过记者的采访,原来祖尔菲亚其实是一个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追梦者,她原名赵常宁,是湖南永州道县人,师从已故的国家队举重教练梁晓冬。好在,命运给这位出身贫穷的孩子丰厚的回报……
穷苦孩子,渴望练举重走出大山
“命若穷,掘着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
生命是自己父母给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命运是机遇和努力的结合体。祖尔维亚在挺举完最后一把,她长长出了一口气,紧握的拳头向下狠狠地砸了一下。她知道参加奥运会这样的机会,一直是她的梦想,如果这次没有比好,恐怕未来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与大多数中国举重运动员一样,赵常宁1993年出生在永州道县。“从永州出发到道县,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还要翻过两座大山才能够到达她的家。”一位熟悉赵常宁的举重教练介绍说。
赵常宁在她11岁时,生活艰难的她迎来了第一次命运改变:她被父母送到了永州市冷水滩学举重。个子小小的她开始阶段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举重对于她来说,只是算是一次谋生的方式。“吃得很好!”赵常宁说起自己从事举重训练开始阶段的感觉,还是比较兴奋。当然,赵常宁并不想平凡地过一生,这个非常有想法的女孩从那个时候开始,就立志要登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然而,这个梦想那时候看起来多么遥不可及,且不说中国举重队人才济济,她要是想超过她的师姐———53公斤级世界纪录保持者李萍就非常艰难。
但在今日,李萍只能坐在家里看比赛,赵常宁却登上了世界最高舞台。“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这正是赵常宁的写照。
五年前,告别祖国北上追梦
“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它引导我……”
在接受采访时,赵常宁说,“我中文和俄语都会一些,中文比俄语要好一些。”然而网上的资料说,“原来祖尔菲亚属于东干族,早在清代辗转北迁,但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中文就是其中一项。”可事实并非如此,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姑娘,普通话比很多湖南人还要好,与什么东干族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改变她命运的时刻发生在2007年某一天,这个时候,赵常宁已经进入了湖南省省队,师承著名教练贺益成、周继红。
就这样,出于国际举联的某些需要,梁小冬把国际举联秘书长马文广的意思带给了赵常宁。尽管赵常宁不愿离开中国,不愿离开生她养她的父母,但为了分配利益,她就这样被当成一颗棋子离开了家,通过合法手续成为了一名哈萨克斯坦人。当时与她一起被安排到哈萨克斯坦队的还有一名辽宁籍选手马内扎,她将参加63公斤级的角逐。
根据协定,祖尔菲亚与哈萨克斯坦的合同有5年,这期间为了掩盖什么,她的资料成了“她会说俄语也会说中文,甚至中文比俄语更加流畅,原来祖尔菲亚属于东干族(迁居俄国的中国西北回民后裔),早在清代辗转北迁,但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中文就是其中一项。祖尔菲亚还在新疆上过两年学,可以说与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奥运会,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当广州亚运会夺得银牌时(输给了自己师姐、世界纪录保持者李萍),她假装带着翻译,假装跟中国不熟,假装自己是一名哈萨克斯坦人。
成功,靠自己也靠“大环境”
根据双方的协定,伦敦奥运会是赵常宁最后一次代表哈萨克斯坦参加国际赛事。而如今这块金牌也算是对得起这五年的“隐姓埋名了”。
“在奥运会之后,不出意外的话赵常宁将回到中国,参加一系列国内比赛。”一位举重界知名人士介绍。因为不参加国内赛事挣够积分,运动员是不能参加全运会的。而她明年会代表哪个省参加全运会,到目前为止这还没有定论。显然,她仍需要听从领导的安排。
中国女子举重队派来伦敦参加53公斤比赛的是小将周俊。结果周俊在B组比赛中抓举95公斤开把,三次试举全部失败,因此赵常宁也成为这一级别最有可能夺金的运动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祖尔菲亚最终成为伦敦ExCeL展览中心昨晚最大的明星,但从这一刻开始,请叫她的原名——— 赵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