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吐槽奥运 市民:冷嘲热讽能让政府反省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7月31日10:40  鲁中晨报

  特派记者  王继洋  发自伦敦

  一场别出心裁的开幕式后,伦敦奥运会终于在一片质疑和嘲讽声中高调上演。被外来人口占据的伦敦东区因为奥运焕然一新,新的大型购物中心拔地而起,墙壁上的涂鸦被鲜亮的油漆和醒目的标语代替。伦敦,在今年二季度G D P二次探底的时刻,强打起精神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为办这场奥运会,英国政府几乎成为千夫所指。地铁线路翻修导致怨声载道,机场边境署入境混乱不堪,奥运场馆的安保人员不够,开幕式上闲杂人等在入场仪式中大摇大摆混入印度代表团……面对政府的顾此失彼,英国媒体不放过任何一个冷嘲热讽的机会,诸如“奥运工人住宿条件如贫民窟”、“奥运车道导致公路陷入混乱”、“比赛门票卖不出去苦了黄牛”之类的新闻充斥报端。

  对于英国媒体的“吐槽”,伦敦当地的市民却很是认同,他们认为这样冷嘲热讽的报道方式,能让政府反省,也能让市民在经济危机中感受到一种幽默感。不过幽默并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奥运会渐入佳境,英国经济的萎靡不振仍在继续。英国政府公布的数据表明,英国经济已经迎来了50年来的“双重探底”,第二季度的G DP比预期多下降了0.2%。这意味着英国经济比2010年联合政府执政以来衰退了0.3%,遭遇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迷的季度。雪上加霜的是,英国人在奥运会前后,面对来自全世界的媒体,用罢工、示威等方式,谋取自己的利益,使得伦敦方面在安保上顾此失彼。

  2005年12月,英国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出版《奥运会的影响研究》称,英国在奥运会期间将实现19亿英镑的净收益。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保罗代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伦敦奥运会的目标是收支平衡,并没有指望从中赚钱。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代表团方面,参加奥运会首先是个人的事(运动员往往另有主业),然后才是国家的事。

  记者调查发现,在奥运会期间,不少对奥运会毫无兴趣的伦敦当地人选择了外出度假。对于这一现象,有媒体人称之为“避运”。“避运”的出现充分证明,奥运会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发达国家确实已经减弱,英国首相卡梅伦认为伦敦奥运会更重要的是一次展示的机会,“它是关于英国的、关于志愿者的、关于整个国家的一场赛事”。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英国 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