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辩证看金牌 理性观输赢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13日07:56  解放日报
   本报特派记者 张玮

  从许海峰的男子手枪60发慢射第一金,到陈若琳加油的女子10米跳台第200金,中国奥运之路历经28年,一路坎坷,一路辉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已闭幕,回顾这一届奥运会,其实也带给了我们新的内容。

  对金牌:多一点辩证

  前天,中华台北运动员曾栎骋获得了女子53公斤级跆拳道的铜牌。昨天,全台湾各大媒体都用醒目位置报道,有的更是冠以《全台“铜”欢》的夸张标题。

  奥运奖牌可贵,金牌更可贵,这一点,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民众心中公认的标准。但随着近几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金牌数火箭式蹿升,相对于海峡对岸,中国大陆百姓的态度其实已变得越来越从容,当初那种每天看着金牌榜紧张扳手指头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

  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长期以来,“金牌主义”渐渐演变成“锦标主义”,乃至成为“政绩工程”,大有成为中国由“体育大国”转为“体育强国”过程中的绊脚石的趋势。但反过来看,奥运金牌虽不能代表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全部,却也绝非鸡肋。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绝非对立,举国体制和“金牌主义”也绝非一个概念。伦敦奥运会上,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金牌丰收冷嘲热讽。但事实上,奥运会夺金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梦想,只是有的做得到,有的做不到。澳大利亚媒体披露,澳洲对每一块奥运奖牌的投入是1000万澳元(折合7000万人民币),但本届奥运会澳大利亚只收获7金;中国台湾为伦敦奥运备战共投下19亿新台币,但最终只收获一银一铜,被称“与民众期望差距巨大”。

  看成功:多一份理性

  昨天,一则关于“杭州体育局要为孙杨(微博)和叶诗文(微博)塑立雕像”的新闻传遍网络,而接近80%的网友在接受民意调查时表示“不赞成”,认为“太过分了”。

  曾几何时,中国的奥运冠军享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只要拿到奥运金牌,一夜之间,就会被供奉到神坛顶端,说什么赞扬的话都不过分,给什么物质的奖励都正常。但如今,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之下,民众已渐渐会用一种理性的眼光看待成功的奥运冠军:应该给予他们应得的回报,但不能超出公众能接受的框架之外,更不能挑战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在伦敦奥运会前,有关奥运冠军担任处级干部等新闻,就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反对为孙杨和叶诗文塑立雕像的网民中,绝大多数都是在他们夺冠之夜为他们彻夜欢呼和鼓掌的人。有这样的拥趸存在,其实是孙杨们的幸事: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人如何看待成功,决定了他如何看待失败。当这些冠军的成功被无限拔高后,品尝失败的滋味将更加苦涩和难以接受。

  论失败:多一种宽容

  刘翔加油在“伦敦碗”再次折翼,引发无数人叹息。相对于四年前的北京鸟巢,全社会对此事表现出的宽容和理解,更迅速,也更广泛。

  奥运会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但这种精神的大前提是“重在参与”,这种蕴含宽容和理解,鼓励坚持和顽强的精神,在近几届奥运会上,已越来越被广大中国民众所接受和理解。

  体操运动员陈一冰加油在男子吊环比赛中委屈夺银,他满含泪水的致谢感动千万网友。只有从心底里认同宽容的精神,才会对陈一冰的风度产生巨大共鸣。而各大媒体对拼搏到最后一刻的选手加大报道力度,也正是感受到了受众的阅读品味需求作了改变。

  而另一种宽容则似乎更加不易。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微博)失金后痛哭失声,有人认为大可不必,认为他应该看淡金牌,从容面对。道理是不错,但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下,确实有一批人练体育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奥运金牌可以改变他们一生乃至家庭的现状。在这个背景下,坐在沙发上,手拿遥控器的我们如果能理解他们失金时刻的泪水与悲痛,其实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 (本报伦敦8月12日专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田径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