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与其闭门造车 不如外出磨刀

  本期主笔 胡锐凯

  16岁的小姑娘叶诗文(微博)加油又夺冠了,女子200米混合泳。关于她是否服用兴奋剂的质疑仍然存在,不过这在英国奥委会主席莫尼汉勋爵的力证下,早已变得不是问题了,叶诗文是一个游泳天才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于是在剩下的时间,我们可以放过那些无聊的问题,从而探寻一些关于一“叶”倾城背后的秘密。不可否认,叶诗文是一个游泳天才,同时她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这两点并非她取得成功的全部原因,因为天才,也需要合适的成长土壤和环境。叶诗文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走出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在游泳运动远比我们发达的澳大利亚训练。同样在泳池里获得成功的孙杨(微博)加油也是如此。

  说到这里,关于叶诗文的探讨不得不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那就是中国运动员走出去的问题。这么多年,无论媒体还是体育界相关人士都在呼吁让更多的中国优秀运动员走出去,走出固有的体制,走出曾经生存的狭小天空,从足球到篮球,然后到网球……不一而足。然而,走出去的人却屈指可数,更多的时候大家仍旧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故步自封、坐井观天。不可否认,在大多数时候,中国运动员的刻苦是别人不能比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中国的运动员在训练;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中国运动员仍旧在训练。然而这并不是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应该固守的唯一路径。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国体育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各类国际大型比赛中从欧美人口中分到一杯羹,甚至于一杯足够大的羹的话,就必须有放低身段虚心学习的决心,就必须有带艺投师的魄力。

  试想一下,孔子如果不是周游列国,寻师问道于老聃等人,他此后的至圣大成也许就会大打折扣;试想一下,赵武灵王如果当初不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赵国恐怕很难在群狼虎视下屹立那么多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远不止沿途的那些风景。而待在家中的所谓勤学苦练,有时候不过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木讷。就像中国男排一样,“后北京奥运会时代”,在周建安的号召下四年亮剑,最终亮出的不过是一把并不锋利的小刀。在这四年里,我们能说周建安和他的弟子们不够努力吗?恐怕不能!四年来,他甚至很少能睡个踏实觉。

  中国是体育大国,但远不是体育强国,在很多项目上我们比对手水平低,甚至落后得很远,比如我们的教练水平、我们的体育科研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的体育人走出去磨刀,而不是一味低头闭门造车,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倒在对手的脚下。试想一下,如果在国内亮剑需要500万元的投入,除了精神层面毫无所获外,为什么不花1000万元走出去,寻得倚天屠龙斩敌于马下呢?所幸的是,部分体育人已经认识到了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开始付诸实施,比如孙杨、叶诗文,比如李娜(微博)加油、易建联(微博)加油。尤其是易建联,中国篮球“后姚明时代”的绝对一哥,放弃了在CBA(微博)的荣光,甘愿到NBA(微博)去拿着保底的工资,在球队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打杂角色……不过可惜的是,他们仍旧是中国体育人中的极少数,更多的人缺乏根本的认识,或者说缺乏走出去磨刀的气魄。曾为我师的日本围棋可以放低身段参加中国的围乙,德国乒乓球(微博)青年队每年都要到成都来学习,我们还有什么身段不能放下?难道一时的虚荣远比中国体育的整体强大来得重要?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叶诗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