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霞和父母间常善意谎言 住院父亲:我正忙

  选择这条路 用心走到底

  ——听吴敏霞父母述说又一道奥运“年轮”

  人生的路线图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什么样的路线都要靠自己去走完!——吴敏霞在微博个人介绍中写下这样一行文字,为梦想坚持又一个4年,这便是她给出的注解。

  如愿实现女子双人三米板三连冠,这位27岁的上海姑娘刷新历史。第一次,父母在国外举行比赛中为她现场助威。临行前,一贯低调的吴钰明和诸金妹夫妇向我们敞开心扉,述说4年来陪伴女儿走过的生活片段。“我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心想4年怎么过得这么快。可一想到妹妹(吴敏霞昵称)日复一日的训练比赛,又觉得4年其实也很漫长。”吴妈妈说,女儿出征奥运前打来电话,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平静地说出:“既然选择这条路,就用心走到底,你们放心。”

  对于这样一个朴实低调的冠军家庭而言,奥运会就像是四年一道的“年轮”,为生活留下深深印记。每一道印记都夹杂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苦与乐,失与得。

  苦等主人的朝南卧室

  刚进专业队时,年仅9岁的吴敏霞心愿很朴实——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住得宽敞一点,不用每天过着睡阁楼、挤沙发的日子。

  三届奥运会,吴家搬了两次家。从一家三口挤在十几平米的老式居民楼,到2004年凑钱买下两室一厅的多层商品房,再到2008年住进现在的高层电梯公寓。这个心愿,用了14年时间一步步实现。

  “这里就是妹妹出生的地方,也是从这里她开始了跳水生涯。”从阳台指向窗外一片刚拆迁的工地,吴妈妈很感慨,“她总担心我们的身体,怕我们搬重物、爬楼梯不方便,2008年后就催着我们换电梯房。因为有感情,搬来搬去又回到这里,环境熟悉,离游泳馆也近。”

  住进新家4年,正好又一个奥运周期。吴敏霞在家的日子依旧少得可怜,诸金妹与丈夫掰着手指头数,一共也没凑足10天。两个月前,为参加上海市党代会,吴敏霞曾专程赶回上海。晚上11点多到家,没与父母说几句话就拖着满身疲惫睡下,第二天一大早被接去会场,会后直接返回了北京。短短十几个小时的停留,在吴爸吴妈眼中已是“奢侈”,从女儿13岁进入国家队起,他们就习惯了这般来去匆匆的相聚。“就算训练、比赛在上海,她也基本都跟队伍住在一起,能回来坐坐就不错了。”去年世锦赛在上海举办,夫妻俩还是在得到队里批准后,才拎着大包小包去酒店与女儿见了一面。

  吴敏霞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可做父母的还是把家中唯一一间朝南的卧房留给了她。舒服的公主床,宽敞的大衣柜,还有飘窗外一览无余的好风景,每天都在苦等着主人回家。在这间闺房里,除了一幅放大的肖像照片,其余的装饰品就是吴敏霞亲手缝制的十字绣。床头正中央,一个绣有“感恩母亲”的抱枕是吴敏霞送给妈妈的礼物。“看到这些十字绣,就感觉像看到了她。”吴妈妈一脸欣慰地笑着。

  与朝南卧房相邻的书房里,吴爸爸专门请人订做了一排展示柜。隔着玻璃,满满的奖牌和奖杯承载着吴敏霞跳水生涯的荣光,每一件都是一段故事。让吴爸爸头疼的是,已经尽可能加大尺寸的柜子很快又被填满,“这里摆出来的只到2008年,后面的只好暂时收在别的地方。当然,珍贵的奥运金牌早已被特别安放。”

  女儿不常回来,吴爸吴妈就时常到这面荣誉柜前看一看。吴钰明说:“跳水训练必须很系统,停一天就会感觉差很多。所以我们很理解,等奥运会结束后,希望她能多在家里住两天。”无法回家探望父母,懂事的吴敏霞也总是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孝心。“我们的衣服基本上她包了,以前她出国给我买烟,现在我戒烟了,就买衣服和鞋子。”吴爸爸骄傲地指着自己身上的行头说,“一到季节交替,妹妹总是会帮我们准备当季的新衣。”

  电话两端的善意谎言

  难得见面,电话线串起吴敏霞与父母的思念。每周至少两次,只要听到彼此的声音,就会感觉到满足和安心。可是,电话有时也会“骗人”,报喜不报忧早已成为他们之间的一种默契。

  “别人都说视频、聊天很方便,我们一方面不会用,也不希望占用她太多时间。”吴钰明说,因为怕影响女儿,夫妻俩很少去现场看比赛,也从不使用当下流行的网络工具与她联系:“她训练辛苦,比赛又多,我们不轻易打扰。等她有空了,打(电话)回来就好,我们基本不会主动打给她。”

  父母的体谅,女儿当然明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吴敏霞总是尽可能按时拨通家里的电话。在吴钰明的印象中,女儿从不抱怨训练艰苦,也很少说起队里的事。很多时候,他们要通过媒体的报道才能知道女儿受伤的消息。尤其是最近几年,他感觉女儿更少提及压力和困难,反而总是关心、安慰父母,让他们放心自己。

  但其实,吴爸吴妈又怎会不知道,女儿是将“灰色”情绪全都“过滤”在了电话那一端。“她不说我们也清楚,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伤病不少,也遇到过各种困难,一个人在外面都得自己扛。”平时,退休在家的吴妈妈总会坐在电脑前默默翻看女儿的微博,看着那些用文字记录下的心情,有阳光,也有阴雨。“妹妹懂事,电话里总是只讲好的,有时明明碰到困难,也会告诉我们一切都好。世上哪个做父母的不担心孩子?但她既然不说,我们也不问,只是嘱咐几句,尤其要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看得出,吴钰明很心疼女儿。

  同样,在电话这端,吴钰明夫妇也时常在与女儿的交流中有所“保留”。分隔两地,他们不愿吴敏霞为家里的事情担忧。有一次,吴爸爸身体不适住进医院,夫妻俩商量好要对女儿“封锁”消息。可父母与儿女间的心有灵犀,让吴敏霞似乎察觉到什么。她几次打电话回家,都是妈妈一个人接电话,爸爸不是“周末加班”,就是“工作应酬”。终于有一天,吴敏霞对妈妈说:“不同时听到你们的声音我不放心。”她拨通爸爸的手机,身在医院病床上的吴钰明只能打起精神,告诉女儿自己正在外面忙。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吴家,这样的善意谎言不止一次。“告诉她也帮不上什么忙,却还要为我们分心。”吴爸爸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她集中精力去完成她的梦想。”

  别人口中的“一姐”之争

  在吴敏霞家的客厅里,一张她与郭晶晶的合影摆放在电视柜上,很是抢眼。那是2001年日本福冈游泳世锦赛,16岁的吴敏霞第一次与“郭姐”配对双人获得世界大赛冠军。一头短发,有点婴儿肥,吴妈妈乐呵呵地说:“那时的她们是不是还挺像?”

  与郭晶晶并肩作战的7年,吴敏霞总像个小妹妹,躲在“郭姐”的光环下。她们是搭档,携手统治女子双人三米板战场。她们亦是对手,在单人项目上展开残酷较量。多少人感叹,吴敏霞生不逢时,总是只能做郭晶晶的“影子”。可在父母眼中,女儿跟着“郭姐”是一种的学习,是成长的经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老将带新人,跳水队才有如此长久的辉煌。”

  随着郭晶晶北京奥运会后逐渐淡出,吴敏霞身边的搭档换成了更年轻的何姿。小师妹强劲的上升势头,让吴敏霞多少感受到一些压力,而外界也开始“孜孜不倦”地将她们推入“一姐”之争的话题。

  “她可不是什么‘一姐’,只是队里的大姐。”吴爸爸说,又坚持了一个四年,吴敏霞已是女队年龄最大的选手,时常主动照顾身边的小队员。“‘一姐’是别人口中叫的,我们从来不这么说。她只想尽自己努力,放平心态去争取好成绩。随着年龄增长,她也习惯了去面对那些话题。”

  在自己的微博上,吴敏霞略带抱怨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每一次被问着同样的问题,而我又回答着同样的答案,有时自己都只能一笑而过。人与人总是有区别的,我永远都是吴敏霞,除非我改名,所以我走的也永远是吴敏霞自己选择的路。”面对反反复复的舆论轰炸,她有些疲惫,却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我不会和任何人去比较,我就是我。我挑战的也只是我自己。”

  虽不在意“一姐”之名,但在竞技场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相比已经到手的双人项目三连冠,谁都清楚,那枚期盼了8年的奥运单人三米板金牌,才是她坚守至今的最大梦想。“人的一生到处都是坎坷,就看是摔了不动呢,还是摔了爬起来继续。”吴敏霞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奇迹。职业生涯最后一届奥运会,她不想将任何遗憾留给自己。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们都希望她尽力而为,开开心心回家。”吴爸爸一再为女儿减压,夫妻俩也因此放弃了继续留在伦敦观看单人比赛的计划。追寻梦想的路,一步步接近终点,他们期待,那会是一个圆满的惊叹号。

  本报记者 谷苗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吴敏霞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