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职业生涯回顾:完美上升起步 伦敦悲情告别

  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比赛7日结束,备受外界关注的中国选手刘翔加油因伤摔倒,提前结束了他的奥运之旅。

  纵观刘翔12年的职业生涯,堪称精彩。

视频-央视5分钟纪录片 回顾刘翔12年奥运之路媒体来源:CCTV.COM

  2001至2004年:一路向上 雅典登顶

  刘翔职业生涯的首个阶段,可谓一路向上。

  2001年5月28日,一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金牌,让刘翔收获了他的首个世界冠军头衔。也正是这一年,中国小伙子开始在世界田坛崭露头角,一段“传奇”由此拉开大幕。

  2002年的瑞士国际田联大奖赛,刘翔13秒12的成绩虽然与冠军尚有差距,但对于刚刚19岁的他来说,却是相当不错的成绩。这一成绩不光改写了该项目的亚洲纪录,也打破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世界青年纪录。

  接下来的一年,这位中国小伙子继续创造奇迹。在英国伯明翰国际室内田径锦标赛中,刘翔以7秒52的成绩收获男子60米栏第三名,成为这次比赛唯一获得奖牌的亚洲选手。在打破亚洲室内纪录的同时,这一成绩也实现了中国男运动员在该项赛事18年来奖牌“零”的突破。至此,刘翔作为中国田径领军人物的地位开始奠定。

  进入2004年,刘翔迎来首次奥运之旅。进步迅速的他此时已经具备了和世界级选手掰手腕的实力。而与传奇选手阿兰 约翰逊的精彩较量,更是成为当年田径赛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赛前不被看好的刘翔以12秒91追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 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夺得中国男子田径的首枚奥运冠军,一句“中国有我,亚洲有我”更是宣告了世界男子110米项目“翔时代”的来临。

  此时,刘翔刚满21岁。

  2005至2008年:延续辉煌 北京留憾

  从2005年开始,刘翔进入职业生涯第二个阶段,尽管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因伤退赛的一幕,依然令人唏嘘。

  2005年世锦赛,拥有奥运冠军光环的刘翔,在决赛中意外地以0.01秒的劣势屈居亚军,从而错过连取奥运会、世锦赛冠军的大好机会。

  不过,这次失利对于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刘翔没有太大影响。之后的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一举打破由英国名将科林 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迎来其职业生涯最辉煌一刻。。

  好戏还未结束。同年底的斯图加特国际田联总决赛上,刘翔再创历史。12秒93的成绩使他打破赛会纪录,如愿折桂,而这也是中国选手首次夺得国际田联总决赛冠军。

  刘翔的神奇表演还在继续。2007年8月31日,日本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第九道起跑的刘翔没有受到道次不利的影响,以12秒95的成绩创造“第九道奇迹”获得冠军。同时也终于实现了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大满贯”伟业。至此,翔飞人已达顶峰。

  然而,过多的赛事也让刘翔的身体承受着过重的负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这颗“定时炸弹”终于爆发:就在全场观众的翘首以待中,赛前被寄予厚望的刘翔却以因伤退赛的方式匆匆结束了这届奥运之旅。泪水、指责中,一场未赛的翔飞人就此跌入人生的最低谷。尽管尚处于25岁这一运动黄金年龄,但此时,刘翔的职业生涯悄然出现转折。

  2009至2012年:逆境求生 伦敦悲情

  职业生涯的第三个阶段对于刘翔来说,无疑太过艰难。尽管顽强的意志使其一度找回重返巅峰的希望,但伤病无情,刘翔最终以一种悲情的方式告别了伦敦奥运。

  2009年9月20日,对于中国田径迷是个重要的日子。在经历一年多的手术、休养后,刘翔在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宣告复出,尽管惜败于名将特拉梅尔、但亚军的成绩还是宣告了他的回归。

  不过,伤情的反复让他减少了亮相国际赛场的次数。尽管在这一年中,翔飞人相继完成了全运会、亚锦赛三连冠的伟业,但缺乏强劲对手的比赛,难免让人感觉“不够过瘾”。

  接下来的2010年,除了一个亚运会冠军外,刘翔再无其他重要斩获,平淡的一年也让人难免感叹,英雄难复当年之勇。

  但是,就在外界一片悲观之时,顽强的信念促使刘翔“绝地逢生”。2011年世锦赛上,采用全新技术“七步上栏”的翔飞人“王者归来”,若不是老对手罗伯斯加油的拉扯,刘翔极有可能第二次夺得冠军。

  正因如此,进入2012年,外界对于他的第三度奥运之旅重燃希望。而刘翔也不负重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尤金站相继摘金、世界排名重回第一,让他再度成为夺冠热门。

  但可惜的是,就在外界对于刘翔的伦敦之行翘首以待之时,脆弱的右脚再次阻碍了他的前进脚步。随着预赛中与栏架一同倒下,中国飞人以“悲情”结束了他的伦敦奥运之旅。(完)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田径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刘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