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子江 刘卫宏
首都城市学院是伦敦北部的一所中学,从校园向北望去,可以看见温布利球场高耸入云的拱门。194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这所学校曾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驻地。
地址没变,但旧的建筑已经被一座面积巨大的教学楼和崭新的操场所代替,远处温布利著名的双塔已经变成了彩虹般的钢缆。64年过去,当年33名中国运动员驻扎的地方,在这里已经找不到一点痕迹。但是,打开学校的网站,你会惊喜地发现,中国人入驻的纪录,永远地记载在了1948年暑假前的那期校刊上。
校刊中刊登了一篇专门介绍奥运会的文章,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道:“全校师生员工尤其值得引起兴趣的是,中国奥运代表队将住在这座由帕克先生和李斯先生负责的学校里,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老校友里克先生,已经被选为火炬手,他将在火炬前往奥运会主场馆温布利体育场的途中跑上一段距离,哈里森同学还将在开幕式上释放鸽子。”
当年中国代表团入驻时,这所学校的名字叫“威尔斯顿县立学校”,后来几易其名,10年前,学校进行大规模改造,旧的建筑全部推倒,2003年新学校重新开放,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负责为新校揭幕。记者抵达该校时,学校已经放假,门卫斯蒂芬指着刻有布莱尔名字的纪念牌说:“老房子一点都不剩了。”他说,自己知道这所学校以前的名字,但对于学校与1948年奥运会的关系,他一无所知。
1948年的中国处于内战之中,参加奥运的经费极端紧张,此时的伦敦,战争创伤也尚未痊愈,物资缺乏。英国方面无法像1932年洛杉矶和1936年的柏林一样修建奥运村,只能将各国奥运代表团安置在军营、学校和政府大楼里,组委会还规定,住在学校里的代表团可以免除住宿费。威尔斯顿县立学校距温布利体育场乘车只需要15分钟,交通方便,这也是中国队选中这所学校的原因。而像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东道主英国,都住在皇家海军军营里,条件更好,还专门有警察把门,这更像是今天的奥运村,当然区别是需要付费。
当时的伦敦物价昂贵,居民食品仍然实行凭票配给,中国代表团只得从国内运去油腌竹笋、咸鸡蛋、干虾和绿茶等食品。英国奥运作家詹尼·汉普顿曾写道,负责给中国队提供一日三餐的,是伦敦中国城附近的一家杂碎店。不过中国城位于市中心,当时还没有开通从市中心到伦敦北部的地铁,我们无法知道这家杂碎店是如何向中国运动员提供食物的。
1948年8月15日,奥运会全部赛程结束,中国代表团没钱买回程机票。最后,代表团团长王正廷向在美国纽约的另一位中国国际奥委会委员孔祥熙求援,孔祥熙汇款3000美元,再加上借来的钱,并把剩余的粮食卖掉,王正廷个人又贴了点,才勉强凑足机票钱,代表团终于离开威尔斯顿县立中学回国。
那是中国第三次参加奥运会,参加了5个项目的中国运动员依然没有实现奖牌零的突破。
24日,参加2012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在团长刘鹏的带领下,在奥运村里举行了升旗仪式,标志着中国军团第二次征战伦敦奥运会的大幕正式拉开。从上次入驻的首都城市学院出发,乘坐地铁只需要1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奥运村。64年过去,似乎一切都变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