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你说的这个参加了5届奥运会的选手,叫什么名字?”
昨天,在伦敦媒体中心的闲聊中,不少外国记者对我提到的谭宗亮加油,产生了兴趣。“他下届比赛还要参加吗?什么项目?”
七嘴八舌中,没有人问及,谭宗亮在他所参加的5届奥运会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奥运成绩是第二位的,他能来参加奥运会,本身就说明他的水平。”俄罗斯记者伊万在他的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并说:“如果4年后我还采访奥运会的话,谭宗亮会是我的一个新闻点。”
由谭宗亮,讲到了以队员和教练身份8次征战奥运会的王义夫。同样,外国同行们也没多问王义夫的成绩,只是说,这8届奥运会里,肯定有许多故事。
采访伦敦奥运会至今,在与外国同行的沟通中,总觉得他们关注故事更多一些。中国队部分选手赛后强调兴奋、感动之情,他们并不感兴趣。相反,倒是喜欢问小故事,比如“你小时候怎么会练这个项目的”,又比如“你希望把金牌送给谁”。
确实,奥运会变,体育比赛中人性的冲突,却始终不变。从整个奥运历史长河看,金牌,最多只能算是一朵浪花吧。
同行之间,也会相互比较采访奥运会的次数。夏季奥运会的话,我是第三次,在伦敦媒体中心属“中等水平”,聊天的同行中,最多的是5次。记得在德国世界杯时,见过一名采访过11届世界杯的记者,他坐在新闻中心,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
采访奥运会,是福分。不少同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见过,此番再见,那就是缘分。尽管这短短十几天里,大家都是早出晚归,最多在媒体中心点个头,打个招呼。
想一想,如果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话,那么在同一届奥运会相遇,那又需要多少缘分?
回想8年前采访雅典奥运会前,我们已提醒自己,莫一切都推崇“金牌主义”。8年之后,同样的提醒,依然适用。
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