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洛杉矶奥运冠军李玉伟:小韩屯的鸟枪少年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7日15:59  沈阳晚报微博
《奥运冠军-李玉伟》  (丙烯画) 作者:肖峰 宋韧《奥运冠军-李玉伟》  (丙烯画) 作者:肖峰 宋韧 (点击观看更多其他组图)

  伦敦奥运会,当中国健儿们摘金夺银,风头出尽之时,提起李玉伟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李玉伟不应该是一个被沈阳人遗忘的名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李玉伟以587环的总成绩获男子50米移动靶60发慢加速射比赛金牌,这是沈阳运动员第一次在奥运会上摘金,时年19岁的李玉伟也成为射击项目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时光荏苒,多少辉煌俱成往事,金牌恒久远,故事永流传,如今中年发福的李玉伟已是辽宁省军事体育陆上运动学校副校长,辽宁省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离开赛场走向行政岗位,昔日的“枪手”依旧犀利。

  28年前,金牌改变了李玉伟,也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如今的李玉伟怎样回首家族往事?昨日上午,在辽宁柏叶训练基地,李玉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初见李玉伟

  8月6日,柏叶训练基地在一片晨光中迎来新的一天,李玉伟早早起床,督促运动员起床跑早操。退役多年,李玉伟仍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即使枪已离手,他也依旧用运动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新上任的奥委会主席罗格开启了奥运瘦身计划,射击移动靶项目整体取消,当时担任省队移动靶教练的李玉伟联合多位教练呼吁保留该项目,但终无功而返。“飞(飞碟)、跑(移动靶)、步枪、手枪,这是射击项目传统四大项,我原以为只会取消一些单项,万没想到会砍掉一个大项。”十多年后,李玉伟仍在对那次奥运瘦身耿耿于怀。奥运没有了移动靶,意味着李玉伟从年轻时就为之奋斗的项目退出了奥运历史,那块金牌不再有现实的影子。

  离开教练岗位的李玉伟最终选择做行政,“项目取消以后,我就没再摸过枪,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李玉伟一声叹息,柏叶基地运动员宿舍吹着凉爽的空调,他一根烟接着一根烟,显得有些惆怅。

  奥运会开始后,李玉伟没看几场比赛,“岁数大了,不能熬夜了。”但射击比赛他一场没错过,“易思玲的首金完成质量很高,郭文珺的金牌也是靠实力,陈颖太可惜了,最后心理负担太重,射击队计划三块金牌,现在完成两块。不过,我期待朱启南的发挥,步枪三姿是他的强项……”说起射击,李玉伟滔滔不绝,“十多年没碰枪,现在让我打移动靶,打个标准成绩还是没问题。”说到最后,李玉伟加上了一句,自信的表情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小韩屯老李家的鸟枪少年

  此前很多报道都提到,李玉伟爱上射击是从一把鸟枪开始的。

  1965年,李玉伟出生在北陵乡小韩屯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家里有五个孩子,李玉伟上面还有四个姐姐,他在家中排老小。

  李玉伟之前,李家人没表现出任何运动天赋,李玉伟的父亲是村办小厂的领导,母亲是个普通的农妇。一定要论基因,李玉伟有两个远房哥哥,当年一个练摔跤,一个练拳击,孔武有力,谁都不敢近身,“俩人走路一晃一晃的,我和他俩在一起都觉得威风。”

  4个姐姐中,李玉伟和三姐走得最近,三姐夫爱玩,没事就背把气枪打鸟,李玉伟小时候整天和三姐夫玩在一起,一来二去,就爱上了打枪。“那时不爱读书,不上学,整天就知道玩!我最早想成为一名音乐家,跟着村里一个老头学了半年二胡,也没拉出啥名堂,觉得还是打枪好玩,就整天跟着三姐夫玩枪。”

  如今小韩屯村附近高档住宅林立,当年却是一片大农田,附近还有许多天然树林,自然条件极佳,生活着许多鸟类。“打鸟是个费劲事,白天不好打,只能等晚上鸟儿都睡着了,拿个手电筒偷偷跑出去,钻树林子、上房,那时胆子真大,手上有枪什么都不怕,晚上去墓地打鸟是常事,有时跑着跑着都能踩到坟堆上的窟窿。”

  那是一个少年最美好的时光,李玉伟在乡间树林玩得不亦乐乎,渐渐地,枪法练准了,看准的鸟,一枪打下来,回家烧了,可以贴补生活中缺少的肉类。1996年,《枪支管理法》颁布,气枪打鸟被禁止,“如果法律颁布早,我就成不了世界冠军了。”李玉伟笑着说。

  业余选手不比

  专业队员差

  1978年,李玉伟进入沈阳市陆上运动学校,正式放下鸟枪,拿起专业枪械,开始练习打移动靶射击。

  直到今天,李玉伟都认为,这次“鸟枪换炮”纯属偶然。李玉伟的父亲在村办的砖厂上班,砖厂一墙之隔就是沈阳市军事体育陆上运动学校,李玉伟的父亲因此得以认识陆校领导。“当时陆校对外招收业余学员,父亲觉得我既然不爱学习,整天打鸟,不如顺应这个爱好,学习射击算了。”

  陆校移动靶招收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员,基本来自靶场附近,一个月学费8块钱。入校前,教练对李玉伟进行了测试,“老师让我把手伸出来,趁我不注意,一巴掌扇下来,我赶紧把手缩回来,没打着,教练一看,这小子反应速度还挺快。”

  李玉伟的射击启蒙老师张东风对队员要求极高,从基本动作练起,一点点规范姿势,举枪的动作经常一练就是半天,极为枯燥,“细节到什么程度?枪托举起来,贴着脸瞄准,张老师观察你脸上会不会产生褶皱,有褶就说明你力量用的不对,立即给你纠正过来。”每天这么干举着,很多队员都忍受不了了,没练半年,纷纷放弃,最后只剩下李玉伟一个人留了下来。

  练了一年,14岁的李玉伟参加省里比赛,获得了第三名。“前两名都是省队的专业选手,人家一天能打50多发子弹,我一周最多才打100发,人家枪也好,子弹也好,可成绩出来以后,我比他们才差了不到5环,这场比赛下来,我的自信就建立起来了,我知道自己和专业选手的成绩一点都不差。”

  为一支好枪,他曾哭了一夜

  1980年,李玉伟选入省队,正式开启职业运动员训练。根据国家当时标准,专业运动员一个月有40多块钱收入,国家还给发服装。一个15岁的少年就能领工资,收入比普通工人高,李家人倍感自豪。“过去出去打鸟,父母总认为是不务正业,现在有事干还有钱赚,他俩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通过专业训练,李玉伟的成绩突飞猛进,练习几个月,队里几名老大哥都不再是他的对手。射击讲究“人枪合一”,通过一次次训练,最终把一个射击选手改造成一台“射击机器”,“目标处于移动状态,思考时间很少,几秒之内,找对感觉就扣扳机,要的就是这种第六感”。

  由于从小和姐姐们接触比较多,李玉伟心特别细,“那时家里住平房,家里屋子被几个姐姐收拾得特别干净,砖地面刷得通红,进屋必须换拖鞋,这种讲求细节的生活对我影响特别深。”

  上世纪80年代初,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艰苦,当时即便是省队,也看不到一支进口枪。进口枪准度高,专业运动员用起来更方便提高成绩,但进口枪十分昂贵。1982年,李玉伟所在的辽宁省射击队从德国买来了第一支进口枪,国家拨款,一支枪花掉了一万多块。李玉伟的成绩当时是全队最好的,按照常理,这支进口枪非他莫属。

  然而枪送到队里,却给了另一位队员。这让年仅17岁的李玉伟受到很大打击,那一天的晚上,李玉伟一夜没睡,他趴在被窝里偷偷地哭,直到天亮。“我想不通,我成绩最好,为什么枪还不是我的,我不服!”从那一天开始,李玉伟在训练中就开始和得到这支进口枪的队友较劲,在那一段时间里,李玉伟的成绩又有了飞速的提高,不用进口枪,照样赢队友。后来有人曾对李玉伟说,“当初要是把进口枪给你,你也许就没有这股劲,将来也拿不上冠军了。”

  心态是一个射击运动员能否提高的关键,李玉伟参加奥运会时也才19岁,那时没有心理专家,李玉伟如何克服心魔?“其实也挺简单,就是告诫自己别多想,赢还是不赢,都要一枪枪打。”1979年,李玉伟参加省内比赛,“我当时成绩是最好的,觉得冠军肯定没问题,结果比赛前一天晚上失眠了,满脑子全是第二天怎么领奖,怎么庆祝的场景,一宿没睡,晕晕乎乎就上场了,结果发挥失常拿了个第二,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除了认真打比赛,想别的都没用。”

  拿了奥运冠军,家里还不知道

  1983年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李玉伟以588环的成绩夺得了男子移动靶(标准速)比赛的桂冠,并和他的队友合作获该项团体冠军,两项成绩均打破全国纪录。这次比赛让李玉伟顺利进入国家队,开始备战次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到国家队一切从零开始,平时在省队呼风唤雨的李玉伟成了小字辈。“我和许海峰都是因为全运会成绩好才被选入国家队,比起王义夫这些老队员,我们没资历,所以平时话都少,由于性格都比较内向,我和许海峰共同话题还挺多。”李玉伟有个诀窍,要想和高水平选手学习,平时就要认真观察他们比赛,从细节处模仿,因此,李玉伟暗地里偷偷和老队员竞争,和水平高的队员比着干。耐力训练,老队员练习端枪瞄准的时间长,他不示弱,要求自己更长。练击发,打得不果断不迅速,即使是满环也不算数。

  1984年7月29日上午,洛杉矶的天气有些闷,一个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走进休息室,兴奋地宣布:许海峰刚刚在自选手枪慢射项目上夺冠,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19岁的李玉伟听到这个消息,内心五味杂陈,在同一天举行的男子50米移动靶决赛第一组比赛中,李玉伟遥遥领先,一枚金牌几乎已被他收入囊中,只要第二天不出现重大失误,金牌就是他的。多年之后,很多人都问李玉伟,如果提前一天,他获得中国奥运历史第一块金牌,也许现在一切都会不一样。“我当时没那么多想法,就想第二天好好把枪打完,许海峰能拿金牌,我也能。”

  李玉伟摘金后,消息率先通过电波传遍祖国。“我家当时连收音机都没有,也没有电话,消息是我一个朋友听到后,骑自行车来咱家告诉我父母的。”

  载誉回国的李玉伟工资涨了三级,变成每月88块钱,原来是每月46块钱。国家给了8000块钱,霍英东奖励了1500块钱的兑换券。“兑换券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就是那时候有商店专门卖进口产品,电视机、奢侈品之类的,你只有拿着兑换券或者外币才能去买,人民币买不了的。当时我这些兑换券给了朋友一些,剩下的我就自己当宝贝收藏起来,觉得挺珍贵的,结果时间一久就忘了收哪儿了,找不到了,之后兑换券这个东西也没了,作废了!”

  除了兑换券,政府还分给李玉伟一套住房,位置在宁山路上,五一商店附近,80多平方米,三室一厅,在当年,这绝对算是豪宅。“分完房,我第一件事就是把父母从农村接过来,让他们过上城市的生活,老两口过来住了几年,觉得不适应,最后又回去了。”如今,李玉伟和妻子还住在这套住房里,“住习惯了,一直不愿意换。”

  年少得志,李玉伟未免飘飘然,在他眼里,携上届奥运会冠军的砝码,再加上国内国际赛场上的显赫战绩,成为新一届奥运会中国射击队的正选前锋根本就不在话下,然而,这一次李玉伟错了。1988年的春天,为了组建汉城奥运会射击队,国家集训队开始在大范围内进行选拔,最后选拔人选集中在了李玉伟等6个人,这次比赛,李玉伟成绩糟糕,连替补资格都没有争取到。最终中国射击队在汉城奥运会50米移动靶项目上只取得了银牌,而就在同一天,李玉伟在陕西举行的大区赛上获得冠军环数比汉城奥运会的金牌成绩还高。很多人都认为,李玉伟如果参加那次奥运会,金牌非他莫属。“我本来想在汉城奥运会后,用一枚金牌给自己做新婚礼物,这个想法没实现。”李玉伟笑着回忆。1989年,他与省队的一名女队员完婚,妻子过去也是射击运动员,如今在民政部门工作。

  1997年的全运会,李玉伟打完预赛后,正式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成为一名全职教练。李玉伟的儿子今年23岁,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李玉伟为他的儿子起的名字叫李奥,李玉伟说:“1988年奥运会落选让我很遗憾,当我的孩子出生后,我就为他的名字起一个‘奥’字,让自己永远记住那次教训。”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射击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金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